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涉及皮肤、皮下组织、骨、关节、韧带、肌腱等部位的病变。常见类型包括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趾间皮炎(俗称蹄叉炎)和蹄底溃疡。前肢主要集中于趾间皮炎及蹄底溃疡,后肢则以跗关节磨损及炎性肿胀、趾间皮炎、蹄底溃疡为主。该病导致蹄的真皮和角质层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使奶牛疼痛并降低生产性能。病因主要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厌气丝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产生的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部易受侵害,与坏死厌气丝杆菌、坏死梭杆菌等协同作用,引发腐蹄损害。夏秋季因饲喂青绿多汁饲料,牛粪稀、尿多,潮湿环境适合病原菌生长,蹄部皮肤疏松、角质变软,易发病。此外,奶牛经过6、7、8月的高温高湿气候后,体质下降,蹄部易发生病变,故该病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