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灌方便、富含丰富有机质的土壤,合适的栽种位置能利于蔬菜生长。通过带菌种子和借风、雨、水滴传播,孢子囊寿命短促,及时传播可引起再侵染。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10天喷洒一次,连喷2-3次。也可每公顷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2.5—2.7千克、72%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水剂0.9—1.5升、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剂1.0—1.5千克、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2.5-3.0千克、80%克霜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千克,对水喷雾防治3次,间隔7—10天。还可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喷雾。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胚轴侵入,进入生长点,向全株蔓延成为系统侵发病害。随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囊,由风雨、气流传播。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后从气孔侵入寄主,在细胞间隙蔓延,再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如此进行多次再侵染。结荚后,病株内的菌丝通过茎和果柄的髓部侵入荚内,引起豆粒发病,并在豆粒上形成菌丝和卵孢子。大豆是典型的土传病害。Klein(1959)报道,在收获过程中发现混杂在种子样品中的土壤(粒)带有活的疫霉菌病土是病原菌在田间传播的重要途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是田间传播的重要形式。大豆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以及菌源的多少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菌源:种子带菌率高不仅苗期病重,也为成株期发病提供大量菌源,引起严重发病。寄主抗性:品种问抗病性也有较大差异。大面积种植发病品种,有利于病害的流行。环境:温度20-22℃和高湿最利病害发展。低温、多雨或阴天发病多且重。其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来年发病借气流雨水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