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缩果病,又称苹果缺硼症,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它不传染,通常由土壤中硼元素不足引起,且多发生于山地、沙质及盐碱土壤的果园中。另外,天气干旱时会加重病情。
硼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糖分运输及分生组织分化,对开花、受精及果实发育至关重要。缺硼会导致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不完整,进而引发果实畸形。果实外部可能会变褐、木栓化并干裂。
这种病害通常在苹果的幼果期或果实发育后期显现,尤以“国光”等品种上的症状更为突出。根据果实表面的表现,缩果病可分为两种类型:干斑型和木栓化型。干斑型从幼果期开始出现水渍状近圆形斑,后逐渐转褐干缩,导致果实变形并在斑处开裂。木栓化型则自落花后约20天起显现,内部果肉先是水渍状,随后变为褐色并呈海绵状。果实可能外部无症状,但内部有大片褐变,或表面凹凸不平并伴有暗绿色斑块。
此外,有些果实表面症状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或在同一病果上同时出现两种症状。受害植株的枝条可能顶芽受损,严重时甚至枯死,并伴有丛生新枝条的现象。叶片则呈现扭曲和叶尖、叶缘坏死。
预防苹果缩果病,可从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和及时补充硼肥等方面入手。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硼的有效性。对于缺硼果园,可在秋天或春天结合施肥补充硼砂。秋季施用可将硼砂混入有机肥中,每株成树施用硼砂150~200克,用量需谨慎以免产生肥害;若在春季施用,每株成树用水溶60~120克硼砂并随灌水均匀施入。对于往年有缩果病发生的果园,花前、花期和落花后各喷一次硼砂液或硼酸液,施用浓度分别为1%和0.5%,或喷洒硼肥商品0.2%~0.3%溶液。另外,增施磷肥可减轻此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