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田中发现了一种天然杂交水稻,由此萌生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杂交水稻研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传统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决心攻克这一难题。1970年,他与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了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的关键。1972年,袁隆平成功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久南1号A及保持系二久南1号B,次年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制种技术。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主要分为品种间三系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两系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间一系杂种优势利用,被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水稻是两性花,其花朵上有雌蕊和雄蕊,排列成圆锥形,雌蕊柱头呈刷子状。水稻在南方一年可收获2-3季,如江苏南部一年两熟,海南一年三熟,广西部分地区如龙州县(左江河谷)可种植三季,而东北地区一年只能种植一次。北方水稻多为单季稻,一般在4月中旬种植,8月收割。南方水稻从4月中旬开始育苗,8月初成熟,约104天。第二季水稻需边收割边插秧,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早稻4月中旬播种,5月初插秧,7月下旬收割,随后立即进行晚稻插秧(双抢)。晚稻必须在立秋前完成插秧,10月下旬至11月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