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的流行规律?

2025-07-02 09:57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在病残体上或附着在架材上越冬,借风雨在田间传播,靠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害发生要求低温高湿条件,棚内最低温度为10摄氏度,相对湿度从下午6时到次日10时均高于90%,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穿透,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随温度而异,一般棚室为3〜6天,露地为9~10天。种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保护地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情况下,发病重。

病菌以菌丝体或丝块随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也可以黏附在棚室墙壁缝隙或支架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土壤中病残体上病菌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定植的瓜苗。田间植株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袍子很快萌发,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夏、秋气温较低、湿度大或连阴多雨,或菜地浇水过多、栽植过密、连作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黄瓜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果实的幼嫩部分,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幼苗染病后,子叶产生黄白色近圆形的小斑点,病斑扩展后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的坏死斑,新叶枯萎,植株停止生长;嫩茎染病后,先呈现水渍状浅绿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条斑,继而病斑凹陷龟裂呈暗褐色,严重时病部腐烂,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呈星状多边形,病部组织脱落,周围健部继续生长,留下黑色边缘的星状孔;叶柄和瓜蔓被害后,病斑呈菱形或长条形、大小不等、浅黄褐色,病部中间凹陷,纵裂较深,形成疮痂斑;瓜条染病后,开始产生近圆形暗绿色病斑,分泌乳白色胶粒,后逐渐变成琥珀色,干硬后脱落,当病部中间呈疮痂状开裂并凹陷时,病斑停止扩展。感染黑星病的黄瓜瓜条弯曲,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