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轮纹病发病规律有哪些?

2025-06-21 19:43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树受害部位越冬,也能在剪锯下来的病枯残枝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春季气温15℃、相对湿度80%以上及遇雨时,病菌大量散发孢子。北方地区正常年份孢子在4~6月生成,7~8月为孢子散发高峰;南方地区2月下旬孢子即能产生。孢子借雨水冲溅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10m。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苗木调运。病菌经皮孔或伤口侵入。2~8年生枝条均可被害。花前仅侵染枝干,花后枝干、果实均可受害,谢花后直至采收,只要遇雨,皆可侵染果实,以幼果期、雨季侵染率最高。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病菌主要在枝干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恢复活动,继续为害枝干。病菌分生孢子靠风雨分散、传播,从皮孔侵入枝干和果实。病菌侵入枝干后约经半月的潜伏期才出现病斑。果实近成熟期不易被侵染,但幼果易受侵染,侵入后,潜伏于果皮附近组织内,暂不扩展,果实成熟临近采收时,由于病菌菌丝扩展蔓延,才陆续出现轮纹状病斑。降雨之后,病菌孢子数量明显增加。因此,枝干和果实发病数量及程度与降雨次数及降雨量大小关系密切。果实染病在32~36℃时腐烂最快,5天内可全部腐烂。不同梨品种的梨抗病性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