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度,最低为12度。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有利于该病的流行,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果密度过大和偏施氮肥会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发病较重;水肥不足、植株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病害。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条件适宜时,闭囊壳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雨飞散到小麦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发病后的病斑以分生孢子多次进行再侵染。成熟的分生孢子脱落飞散到小麦叶上,分生孢子芽管从气孔侵入叶肉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发育繁殖。匍匐于叶面的菌丝再形成分生孢子,使病害不断扩大,直至重新产生闭囊壳越冬。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田间麦田郁蔽,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易发生。小麦白粉病一般在春季雨水偏多气温稍高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