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有哪些症状?如何防治?

2024-02-12 21:19

禽霍乱,又称巴氏杆菌病或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烈性禽传染病。其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剧烈下痢、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慢性型则以肉髯水肿和关节炎为特征。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9天,有时在引进病鸡后48小时内也会突然爆发病例。人工感染通常在24~48小时内发病。由于家禽的机体抵抗力和病菌的致病力强弱不同,所表现的病状亦有差异,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病型。症状包括羽毛松乱、持续腹泻、贫血冠髯苍白色、弓背、冠和肉髯发绀、头藏于翅下、关节肿胀变硬、气喘、频频甩头(“摇头瘟”)以及水样绿色样便。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禽霍乱、大肠杆菌二联苗。治疗方法如下:

1.青霉素,2万~5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2~3天。

2.链霉素,8万~10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2~3天。

3.土霉素,4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或口服,每天2~3次,连用2~3天。

4.磺胺嘧啶按0.5%比例拌入饲料中连喂5天。

5.恩诺沙星,50毫克/千克浓度饮水,即5克纯品加水100千克,全天饮服3~5天。

6.氟哌酸,混料给药,每千克饲料添加1~3克,连续饲喂3~5天。

此外,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白头翁和马齿苋也可用于治疗。剖检时,肝脏表面可见灰色白点,病禽拉白色稀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