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度?

2024-01-30 08:58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最北方,属于亚寒带季风气候,气候相对较为严苛,冬季寒冷漫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东北地区的有利农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变化,1949年以后,积温带北界呈现北移东扩的趋势,积温带向北迁移了100多公里,东部地区则迁移了200多公里以上,且气候资源的整体性变好。从年代际变化情况来看,1990年以前,气候增产潜力一直处于负值,以1980—1999年最低。2000—2019年,气候增产潜力由负转正,而且呈大幅增加趋势。基于温度、降水、日照等农业生产关键气候资源要素的变化特征,东北地区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趋势得到显著增强,气候增产潜力也由负转正,呈明显增加趋势。

牡丹江区域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之一,对气候变化也较为敏感,因此,研究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象灾害尤为重要,有利于趋利避害,合理安排农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地区近60年积温带北移东扩,对水稻、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水稻、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变化,水稻和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均整体呈现缩短趋势,且水稻缩短幅度较大;水稻和玉米的产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水稻产量增加更为明显。2017年3月,东北地区经历了明显的升温过程,升温幅度达8℃以上,区域内大部分站点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大部分地区水稻适宜播种期主要集中在4月9日至5月3日,玉米适宜播种期主要集中在4月9日至5月8日。

在研究和实际种植过程中发现,气象条件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同一品种的玉米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种植,其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差异,而气候的适宜性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黑龙江省玉米种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利于科学地指导黑龙江省玉米的生产,也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玉米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避免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为玉米生产提供有利的条件。玉米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本身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的主产省份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和各类玉米的生育期积温,可将黑龙江划分为6个积温带,其中第一积温带品种最长生育期为125-130天,其活动积温范围在2700-2800℃左右,第六积温带品种生育期在95天以下,其活动积温范围在1900-2100℃左右。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及长白山地区降水量可达500-700毫米,平原地区相对较少,在400毫米左右。夏季的降水量可占据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季降水则表现为降雪。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在积温带的北移东扩方面,这不仅改变了作物的生长周期,也影响了作物的产量。牡丹江区域作为农业敏感区,其气候变化的研究对于合理安排农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玉米作为适应能力较强的作物,在黑龙江省的种植中仍然面临着气候条件带来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玉米种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以及科学指导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