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样浸润,口腔粘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腭粘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刮落后露出鲜红色出血性溃疡。食道粘膜纵行固膜条斑和小出血点,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泄殖腔粘膜坏死,结痂;产蛋鸭卵泡增大、发生充血和出血;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有些病例脾有坏死点,肾肿大、有小点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黄色胶样浸润液。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即口腔咽喉头周围可能有坏死灶,食道内有条纹状的溃疡,小肠有出血环,这些都是鸭瘟的特征病变。此外,肝脏徽肿胀,瘀血和出血斑点,心脏有出血点等。口腔及食道内有黄色分泌液,粘膜上存在灰黄色伪膜或出血点,腺胃与食道交接处出血或坏死,小肠上有环状出血带,剖开出血部位可见组织稍肿胀并向上突起。肺脏组织充血、出血、后期炎性细胞数量减少,异嗜性颗粒细胞数量增多。肝脏的中央静脉及血窦扩张,肝脏细胞有发生空泡变性,感染后期出现溶解和坏死,组织中可见面积不等的坏死灶。肾脏的主要病变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溶解消失,胞核脓染,同时出现肾脏的广泛出血,组织中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脾脏的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的同时出血网状纤维增生,组织发生坏死的同时伴有巴噬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胸腺、法氏囊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网状细胞增生,并见有坏死的细胞及灶状坏死,法氏囊的皮,髓质界不明显,且随着病情的发展,细胞坏死程度逐渐加剧。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病原本病的病原为鸭瘟病毒;是疱疹病毒科成员之一。在病鸭的各内脏器官、血液、骨髓、分泌物及排泌物中都含有病毒,肝和脾中含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