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场建设方法

2022-11-03 16:31

牛蛙是两栖动物,吃昆虫对农田有益,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均可养殖,饲养简单,效益好,下面来看。

牛蛙养殖场建设原则

1、养殖场要尽量符合蛙的生活习性

要选择自然环境僻静,植物丛生,接近水域的地带。凡是有工厂、汽车往来、人类活动频繁的环境,常常声音嘈杂、震动严重的地方,不宜作养蛙场所。特别是饲养种蛙的场地更要周密考虑这些因素。选择空旷地区作养殖场,须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人工改造。通过种草植树或种植瓜果等经济作物增加植被。饲养场所最好是冬暖夏凉的地方,若地面能稍向东南方向倾斜更好。这种地形阳光照射面积大,地温、水温上升较快,在夏季还可以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波动水面可增加水中溶氧量,对蛙及其水中饵料的繁殖和生长都有利。

2、养殖场必须有水源保证且排灌方便

方便的水源可有效地控制水温、水的溶氧量及病虫害,有利于蛙的生长和越冬。养殖场应排灌自如,利于平时池水的调节,暴雨时不会造成水灾,遇干旱时能及时供水。有的养殖场用水可能与农田灌溉水源联系,应考虑两者之间是否有矛盾,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免在天早或排涝时两者不可兼顾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养殖场应尽量建在饵料资源丰富的地方

饵料丰富的地方,能够提供大量的自然食物源,如昆虫、浮游生物、螺、泥鳅、小杂鱼虾等饵料,可降低饲料成本。或在该地区有丰富而廉价的生产饵料的原料及土地,如附近有家畜家禽养殖场,有大量的动物粪便供应,或有食品加工厂出售下脚料。若附近有蛙的人工合成饵料生产出售,则使用更为方便。

4、室外养殖还要考虑便于修筑防逃设施

因为蛙善于跳、钻、爬,需要建设防逃围墙,防逃围墙一是能够防止所养殖的蛙外逃;二是防止野蛙、水鼠等外来敌害的入侵,破坏养殖蛙的卵和蝌蚪。

5、与养殖有关的配套设施要齐备或容易建造

养殖用的工作房、仓库,生产和生活用电,交通条件,通风条件和产、供、销等各种因素都应考虑到。这不仅便于日常管理,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如何建造牛蛙养殖池

1、亲蛙池:亲蛙池主要用于培育产卵用的亲蛙和繁殖后分养雌雄亲蛙。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亲蛙越冬。亲蛙池的总面积根据亲蛙的数量而定,通常以每平方米教养1只亲蛙来计算。

2、产卵池:产卵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池内要种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以促使牛蛙正常产卵。

3、孵化池:孵化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使用效果以水泥池为好,不必很光滑,稍粗糙有利于刚孵出的蝌蚪吸附,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土池使用时最好在池内铺垫塑料薄膜,可以大幅度提高孵化率。孵化池的面积,要根据生产上孵化蛙卵的数量来确定,还应考虑到孵化池的周转。

4、蝌蚪池:蝌蚪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蝌蚪池的总面积,要根据培育蝌蚪的数量和需要育成幼蛙的数量而定。

5、幼蛙池:为了便于饲养管理,应建立专门的幼蛙池,并留足幼蛙捕食活动的场所。在幼蛙池的一角搭一个饵料台,作为幼蛙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人工饲料的场所。在固定饵料台上空设灯光诱虫,这是解决天然饵料不足的较好途径之一。

6、成蛙池:即商品蛙池,根据生产规模建立成蛙池,要将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池饲养。可人为地堆砌石块、砖块或筑些土洞,地面尽可能绿化,给牛蛙提供较多的隐蔽场所,便于牛蛙生长和繁殖。

牛蛙饲养管理

1、巡池查看: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检查筛绢网是否出现破洞,如果有破损必须马上修复,防止牛蛙外逃,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流水,每天至少达到300%的换水率;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质清新。还应注意观察,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饲料投喂: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消除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也可以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分级饲养:在牛蛙饲养过程中,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要及时将规格相差较大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

4、疾病的防治:牛蛙养殖过程中要确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找出隔离,除此之外,还要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饵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当养至成蛙时,出现个别歪头和红腿现象,及时把歪头的牛蛙挑出隔离开,用15ppm的强氯精连续消毒5天,同时加大换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