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发病类型主要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依程度不同可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超急性型:无症状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2.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或腹泻,粪便带血,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在任何阶段均可出现流产。
3.亚急性型: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体温波动常大于40.5℃,呼吸窘迫,湿咳,关节疼痛、肿胀。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有的病例康复或转为慢性。
4.慢性型:呼吸困难,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通常可存活数月,但很难康复。
发病前三天病猪食欲下降,出现虚弱、躺卧不起现象,脉搏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伴粘液,部分出现下痢呕吐。非洲猪瘟发病过程极短,体温迅速上升到40℃以上,皮肤发绀,肾、胃肠膜等出现出血现象,临床症状与普通猪瘟类似。
防治措施:
1.加强猪群管理,提高猪的免疫能力。
2.猪舍全方位立体式消毒,包括饲养人、饲料运输车等。猪舍周围一公里内泼洒石灰粉,避免外来生物进入,谢绝参观。
3.控制猪舍环境,对猪直接接触的人或物品进行消毒。